据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家住武昌巡司河街的李先生在当地果行买了一箱苹果,回家剥开纸箱却发现不太对劲儿。原来,明确标注25斤重的苹果,纸箱子就有7斤重,而且撕开一角后发现,里面竟然掺满了水泥。于是李先生找到果行老板,老板却说,纸箱中有水泥在行内并非秘密,不用大惊小怪。而其他商户对李先生说,纸箱里掺水泥,不仅是为了多赚钱,也是在为顾客考虑,这样可以提高纸箱的硬度,避免在运输时被压坏。
水果包装纸箱加注水泥,让水果短斤少两,不但造成包装浪费,还变相抬高水果价格,是对消费者的欺诈。更可怕的是,“水泥纸箱”并非是一两个商家所为,而是众多从业者的集体行为,以致形成了业内行规,长期存在于水果市场,这就不禁令人错愕,更令人深思了。
三百六十行,行行有规范。正常的行规,应该是规范本行业经营秩序,约束从业者经营行为的“乡规民约”,是行业内约定俗成的通行做法。在国家相关法规尚未细化和规范,但对本行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经营内容上,所有从业者达成共识,以相同的做法来规范本行业的某些行为。这些行规,大多是这个行业发展中的经验积累,正常经营不可或缺。同时,在处理本行业和消费者关系时,行规不仅能够约束从业人员,也能起到与消费者事先约定,减少不必要纠纷的作用。但如果行规成了违规操作的“盟约”,形成破坏正常秩序的“共同体”,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,并且成为阻碍行业发展,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负面因素。这样的行规应当立即废止,违规行为需要马上纠正。
近年来,一些行规饱受诟病,都是因为它们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诸如“注水肉”、“螃蟹绳”等事件频发,皆暴露出当下许多行业以行规之名,只谋求短期利益,不惜损害长远利益的混乱局面。而此次“水泥纸箱”的出现,也并非首次。早在2010年,福州市就曾出现这种用水泥填塞的水果箱,这种能令一箱水果就能多赚十几元的“水泥纸箱”在一些水果基地已形成产业。
“水泥纸箱”式行规长期存在,一是由于经营者诚信缺失,二是由于市场管理者失职。整治“水泥纸箱”式行规,固然需要行业自律,但更需要制度约束。从保护消费者权益计,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计,都需要相关监管主动作为,果断发力,千万不要在这个问题上拖“泥”带“水”。